当前位置: 首页 > 部门工作 > 党员教育
【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】烂泥湖治理工程
发布时间:2023-11-01 16:11 作者: 来源:市直机关工委 浏览次数:

  1974年10月动工的烂泥湖治理工程,当时被列为湖南省十大水利工程之一。烂泥湖位于益阳县东部,湘江和资水尾闾处,因泥沙淤积,周围垸田水患严重,被称为“先倒垸”“渍水桶”。为彻底根治水患,1974年益阳县委组织实施了“以撇为主,撇排结合”的烂泥湖治理工程,让水患灾害频发的烂泥湖区变成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。

  开挖撇洪河

  烂泥湖治理工程首要任务是开挖1条主干河和11条撇洪支河,将周围注入烂泥湖的山溪水撇入湘江。这是整个工程中任务最重、难度最大的工程,分作三期完成。1974年10月至1975年2月,第一期工程开挖大山巷到螟蛉岭长12176米的干河及3条共长6166米支河及附属水工建筑物74处。1975年3月至10月,第二期工程开挖从螟蛉咀至鸦鹊塘长6524米的干河及附属水工建筑物41处。1975年11月至1976年1月,第三期工程开挖从鸦鹊塘至水矶口长10633米、大山巷至罗家咀长844米的干河及延伸段。这些工程中,施工难度最大的是辟开张家山,横穿闸坝湖、七里湖等工段。

  建设排水、蓄水工程

  建设撇洪新河的同时,必须修建规模相当的电排将水抽到新河排出,才能发挥综合效能作用。因此,在开挖干河第三期工程的同时,也相继动工了烂泥湖新河电排和大路坪节制闸建设。新河电排紧靠撇洪新河,1975年10月动工,1976年5月竣工。电排装机4台,总容量3200千瓦,最大排水量10万立方小时,使湖区绝大部分积雨能在短期内排出,消除渍水隐患。1976年2月,大路坪节制闸工程动工,1977年7月竣工。大闸采用8孔电动平板钢闸门,蓄水量约1600万立方米,建成后能自流灌溉农田18万多亩,提灌农田6万多亩。

  围垦烂泥湖

  烂泥湖围垦工程于1976年11月动工,1978年8月基本竣工,共开挖渠道39900米,兴建各种水工建筑337处,其中公路桥3座,机耕桥、人行桥35座,码头44处,民渡25处,围垦面积2.7万亩。工程中难度最大的是在湖中开渠修堤,由于水深烂泥深,施工只得采取先围水清淤,再取干土填压,有些地段淤泥太深,只好用芦苇、树枝扎排,排上堆土,石硪夯紧,将淤泥挤走。为防止堤身也被淤泥滑走,又须在堤内侧修筑“核心沟”和“蜈蚣脚”。工程建设时,恰遇天寒地冻,大雪纷飞,民工们白天铲开冰雪施工,晚上睡在像冰库一样的工棚里,但仍干劲十足,热火朝天的工地上飘荡着“千难脚下踩,万险敢攀登,饭粒拌冰渣,汗水溶雪花。”的豪言壮语。在堵截芦花江的工地上,民工分三组轮番战斗,船运加肩挑,20个小时完成土方2000立方米,卵石150立方米,块石200多立方米,成功在新泉寺大闸开闸放水前完成施工。

  烂泥湖治理工程从1974年10月开工至1978年8月基本竣工,历时近四年,在中共湖南省委、益阳地委的领导下,益阳县委先后动员组织40多万干部群众,举全县之力,实施了这一造福湖区人民的水利工程。烂泥湖治理工程的竣工,使益阳县27万多亩农田实现水旱无忧,每年增产粮食1500万公斤以上,并使湖区公路形成了区域性网络,航运兴盛一时。烂泥湖治理工程依靠人民群众自带工具、食物,不领取报酬,手挖肩挑完成,是党领导和带领人民“励精图治、团结协作、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”的典范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