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部门工作 > 党员教育
【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】在调查研究中站稳群众立场
——胡耀邦在益阳调研
发布时间:2023-11-01 16:10 作者: 来源:市直机关工委 浏览次数:

  20世纪60年代初,面对国民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,在毛泽东的号召下,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全面下基层开展调查研究。时任中共中央委员、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在1961年3月和12月曾两次深入益阳,对发展生产、解散公共食堂及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。

  贴紧实际,与群众打成一片

  胡耀邦在基层调查时非常亲切、随和,真正做到了紧贴实际、紧贴基层、紧贴群众。他坚持一切从简,来到益阳,就住在益阳县委机关一间陈设十分简陋的普通客房里,吃饭也是在市委机关食堂。在视察益阳县三中时,学校领导出于礼节,在会议室一张旧桌子上新铺了一块雪白的桌布,上面放了一盆花,胡耀邦看见后,马上小心地把桌布折起来,微笑着说:“不要这个,大家坐下随便谈谈。”当他看到在座的老师时,亲切的跟大家打招呼:“同志们,我是来看望大家的,你们辛苦了!”一个小小的举动、一句暖心窝的问候,让参加调研座谈的“园丁”们,立马放下了心中的包袱,讲真话、讲实话、提建议,座谈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。

  迈开步子,听取群众真实意见

  胡耀邦坚持听取群众真实意见,注重从调查研究中发现群众最关心和亟待解决的真问题。为了解农民生产生活情况,他多次深入衡龙桥、沧水铺、沙头、泥江口等公社进行实地调查,并与部分公社党委书记,大队、小队干部和社员进行座谈。在座谈中,他反复向社队干部说,上面来的同志基层经验不多,对你们的实际情况不了解,如果你们不真实、全面的反映情况和问题,上面的同志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,就有可能犯主观主义、瞎指挥的错误。他情真意切的要求基层的同志认真反映问题,这种真诚的态度使许多干部和群众敢于敞开心扉讲真话、道实情。当听到粮食减产、群众吃不饱饭、患水肿病和妇女病等问题和困难时,他有的放矢地宣讲党中央的方针政策,宣讲毛泽东思想,用生动的语言、本乡本土的实例,深入浅出地向干部群众作宣传,鼓励干部群众齐心协力,勇于克服时艰。

  沉下身子,关心群众疾苦

  在调查中,胡耀邦坚持将群众的“忧苦切念”放在心上,落实在行动上,真正做到了把情况掌握在一线、感情融合在一线、问题解决在一线。他说:“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好传统。关心人民疾苦,群众的生产就会搞得好。”他在衡龙桥春塘食堂调查时看见有妇女在饮用水池里洗衣服,立即对社队干部说:“饮用水池又洗菜又洗马桶,这不卫生。”立刻交代当地公社干部用石块和砖头砌个井,把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开。当他看到泥江口的农民生产、生活条件好转了,感到由衷的高兴,在报告会上兴奋地告诉大家:“那个地方很不错,社员有修房子的、开荒的,猪仔多了、鸡鸭多了,人的脸色也好看些了。”地方的点滴变化和群众的喜怒哀乐都时刻装在他的心中。

  走准路子,站稳群众立场

  胡耀邦在益阳时,多次向广大党员、干部宣讲“调查研究,联系实际”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。他结合自己开展调查研究的心得体会,提出调查研究要“三多三少”,即调查研究多,指挥命令少;具体帮助多,电话会议少;耐心教育多,耍态度少。并向大家宣讲调查研究不仅是党中央解决问题的重要法宝,也是基层干部解决问题的法宝,要求公社干部也要结合工作实际经常性地开展调查研究。他根据自己调查得来的一手资料,明确指出公社干部主要是调查研究社员对干部有什么意见?社员吃饭怎么样?为什么吃不好?要求党员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不要忘记社员群众,并说这就叫做群众观点,阶级观点。

  调查研究,既要“身”入基层,也要“心”到基层,听真话、察民情,研究真情况、解决真问题。要时刻站稳“群众立场”,常听群众肺腑之言、常同群众交流互动、常思群众艰难困苦,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、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效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